民生周刊

“踏著英雄的足跡來,看那偉人崛起的風采,粵東會館豪情喚起旌旗獵獵,馬鞭揚處三軍披靡威震天外。春天的故事在小城奏響序曲,航船從右江劃向一個新時代……”

這首在廣西老區百色市廣為傳唱的歌曲《千姿百色》,道出革命的風雷激蕩與後人的延綿思念。

炎炎夏日,聽著這首歌,我們走進這座壯鄉革命紅城,沿著先輩的足跡,一路追尋、一路思考、一路感悟,體驗紅色激情、見證右江巨變。

追尋昨日革命足跡

行走在百色各大紅色景點,82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仿佛歷歷如昨。

1929年10月14日,鄧小平、張雲逸率領部隊護送軍械物資分水陸兩路從南寧逆右江而上,前往百色,準備實施武裝起義。

10月20日,軍械船到達恩隆(今田東縣)二牙碼頭。25歲化名鄧斌的鄧小平由此登岸,與張雲逸率領的陸路部隊會合。

10月28日,鄧小平領導瞭著名的“恩隆暴動”,打響瞭百色起義的第一槍;同年12月,在恩隆縣平馬鎮經正書院建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從此以後,右江大地風雷激蕩,革命烈火映紅南疆。

獲知鄧小平等領導百色革命的消息後,百色城的廣東商人自發把粵東會館讓出來用做紅軍指揮部。1929年12月11日,5000多名身穿嶄新制服全副武裝的軍人和各界群眾匯集在粵東會館,一面鮮艷的紅七軍軍旗高高飄揚在會館上空,正式宣告百色起義的勝利,宣告瞭紅七軍的誕生。

古色古香、紅色階車隊管理app磚、畫棟雕梁、五脊高聳——槍聲早已遠去,但粵東會館這座具有嶺南建築風格的古建築,仍以紅七軍軍部舊址的魅力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瞻仰。

有著280多年歷史的女兒墻上,神態各異的瓷塑色澤依舊;堂屋正中的蠟塑群像,生動再現瞭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韋拔群等老一輩革命傢,在起義前運籌帷幄的重要時刻。

從粵東會館出來,穿過一條嶺南風格古街,跨過中山橋,登上314級臺階,幾分鐘後就可來到雄偉莊嚴的百色起義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形似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又似一桿紅纓槍直指天宇。碑身上,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樣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碑座四周,巨型雕塑和碑旁的蒼松翠柏,營造出瞭莊嚴肅穆的氛圍。

建在迎龍山頂的百色起義紀念館,呈壯民族圖騰青蛙造型。紀念館通過聲、光、電、壁畫、場景復原等方式,展陳瞭起義的全部經過、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文物,包括從百色起義走出去的19位開國將軍和20多位省部級幹部的生平事跡。

在尋訪中,從全國各地前來告慰先烈英魂、瞻仰革命史跡的單位團體和遊人川流不息,引爆瞭百色紅色旅遊市場。“從5月以來,我們每天接待的遊客就有3000-5000人。以往我們12時-15時隻安排1個講解員,現在增加到3個”。百色起義紀念館館長助理、陳列館管理處副主任王昌文說。

百色起義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瞭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後人留下瞭一筆格外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百色發展紅色旅遊提供瞭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

為把紅色旅遊打造成一項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近年來,百色相繼建設瞭鄧小平手跡碑林、百色起義紀念館中軸線景觀以及百色起義英雄雕塑園,不斷豐富整合旅遊資源,使紅色旅遊成瞭促進百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據統計,2005年至2010年,百色市紅色旅遊接待人數達到2558.85萬人次,紅色旅遊綜合收入達到84.55億元。

感受今日老區發展

芒果樹、香蕉林,水稻田、蔬菜地,豐收喜人;一輛輛裝滿貨物的車輛川流不息;一幢幢整潔明亮的農傢樓房錯落有致;一批批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行走在革命老區百色,時時處處能感受到蓬勃發展的生機。在百色起義精神的激勵下,這片紅土地正實現從貧窮、落後向繁榮、富強的偉大變遷。

百色市委書記劉正東說,以百色起義精神為指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百色正致力於打造“中國生態鋁工業基地、亞熱帶特色農業基地、國際旅遊目的地、商貿物流集散地、廣西右江河谷城鎮帶、通邊達海的大西南交通樞紐的‘四地一帶一樞紐’”。

“飲水思源,銘記黨恩”。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隴窮村瑤寨,8個寫在遠處半山腰兩個大水池池壁上的大紅字顯得格外醒目。

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差、群眾生活困難……昔日的隴窮村以“窮”遠近聞名,有“百色第一窮村”之稱。現在,走進隴窮村,映入眼簾的則是青磚白墻的“小洋樓”、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嶄新的公用大水櫃……在黨中央和自治區的關懷下,通過連續不斷的扶貧攻堅,隴窮村早已舊貌換新顏。

通過開展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桂西五縣基礎設施大會戰、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建設、民族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扶貧攻堅戰,百色市僅在“十一五”期間貧困人口就減少瞭34萬。

以資源換產業,資源優勢正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百色是全國鋁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探明儲量達10億噸以上。近年來,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百色鋁工業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品不斷升級,氧化鋁生產綜合能耗、回收率、水循環利用率等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百色市市長謝澤宇自豪地說,2010年,百色市鋁及配套產業實現工業產值299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達43%,以鋁為主的廣西新工業基地基本形成,千億元鋁產業集群逐漸顯現。

農業方面,在百色國傢農業科技園區輻射帶動下,右江河谷沿岸以中國芒果之鄉、南菜北運基地、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和糖料蔗生產基地等聞名全國,反季節水果、無公害蔬菜和特色種養,成為百色革命老區農業的“金字招牌”。2010年,百色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9.8%。

或黃或紅的番茄、翠綠鮮嫩的香蔥、青翠欲滴的青椒……如今,每天都有一輛輛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貨車滿載著新鮮的生態蔬菜,從右江河谷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

2010年,百色市完成生產總值550億元,同比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5989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64元,同比增長13%。

正如百色市委書記劉正東所說,百色起義留給我們巨大的精神遺產:那種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那種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那種敢創敢冒、敢負責任的精神,那種無私無畏、團結向前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這片紅土地定能綻放新的更加美好的容顏。

現場特寫

紅軍村裡歌嘹亮

“正二三月,我們個個忙呀,抓犁又抓耙呀,分田又分地呀,我窮人得翻身,大傢喜連連……”夏日的午後,我們來到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百谷村。人未下車,動聽的《四季歌》便傳入耳畔。30多位身著壯族民族服裝的鄉親,正在演唱紅軍歌曲。

位於右江河畔的百谷村有著悠久的紅色歷史。百色起義時,全村86戶除一戶地主外,有85戶131人參加瞭赤衛隊和紅軍。為敬仰先烈,人們把這片英雄的土地稱為“紅軍村”。革命期間,百谷村赤衛隊和紅七軍戰士創作瞭許多廣為傳唱的“紅軍歌曲”。2004年百谷村的老人們自發聚集到一起,組成合唱團,專門演唱紅軍歌曲。

合唱團50個成員都是紅軍和赤衛隊的後代或親屬,都是農民出身,年齡最大的84歲,年齡最小的隻有32歲。如今,他們已把40多首紅歌演繹得爐火純青,唱紅瞭百色大地。多位黨和國傢領導人都曾專門接見過這個合唱團的主要成員。

為進一步增進瞭解,記者和合唱團的主要成員拉起瞭傢常。

“你們平常還貨車gps定位要忙農活,唱歌不影響生產嗎?”

“傢人都支持你們唱歌嗎?合唱團成立以來碰到過困難嗎?”

“傢人都支持我們唱。碰到最大的困難是我們很多老人都不識字,記起歌來有些困難。我們的先輩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參加革命,我們什麼苦難都能克服。”60多歲的合唱團主力隊員談志鈴說。有時候“說”得不過癮,談阿姨幹脆放聲“唱”瞭起來。

大學生“村官”、村主任助理范敏介紹,2010年,百谷村的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成績喜人,全村人均純收入6330元。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百谷村黨總支共爭取和整合資金1000多萬元,硬化瞭全村主要道路。

“如今,鄉親們收入提高瞭,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瞭。”范敏說,上級政府投資70多萬元幫助村裡建起瞭新村部辦公樓,圖書室、閱覽室、計生服務室、學習室、文化活動室、電教室等一應俱全。

“生活好瞭,日子美瞭,唱起歌來更帶勁瞭。”父親和叔叔都曾參加過百色起義的,合唱團最長者、84歲的韋瑞清老人說,先前破敗的百谷村能有如今的嶄新模樣,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都是黨帶著大傢夥幹出來的,希望更多的村子能像百谷村一樣,過上好日子。

臨行前,記者向老人們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學唱一首紅軍村的紅歌,得到熱切回應。

“來來來,打倒他呀反動派,哪怕他國民黨小奴才,聯合起來建立蘇維埃政府……”歌聲從陳列室飄出,一直飄向遠方。

SourcePh" >


“踏著英雄的足跡來,看那偉人崛起的風采,粵東會館豪情喚起旌旗獵獵,馬鞭揚處三軍披靡威震天外。春天的故事在小城奏響序曲,航船從右江劃向一個新時代……”

這首在廣西老區百色市廣為傳唱的歌曲《千姿百色》,道出革命的風雷激蕩與後人的延綿思念。

炎炎夏日,聽著這首歌,我們走進這座壯鄉革命紅城,沿著先輩的足跡,一路追尋、一路思考、一路感悟,體驗紅色激情、見證右江巨變。

追尋昨日革命足跡

行走在百色各大紅色景點,82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仿佛歷歷如昨。

1929年10月14日,鄧小平、張雲逸率領部隊護送軍械物資分水陸兩路從南寧逆右江而上,前往百色,準備實施武裝起義。

10月20日,軍械船到達恩隆(今田東縣)二牙碼頭。25歲化名鄧斌的鄧小平由此登岸,與張雲逸率領的陸路部隊會合。

10月28日,鄧小平領導瞭著名的“恩隆暴動”,打響瞭百色起義的第一槍;同年12月,在恩隆縣平馬鎮經正書院建立“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從此以後,右江大地風雷激蕩,革命烈車輛監控系統火映紅南疆。

獲知鄧小平等領導百色革命的消息後,百色城的廣東商人自發把粵東會館讓出來用做紅軍指揮部。1929年12月11日,5000多名身穿嶄新制服全副武裝的軍人和各界群眾匯集在粵東會館,一面鮮艷的紅七軍軍旗高高飄揚在會館上空,正式宣告百色起義的勝利,宣告瞭紅七軍的誕生。

古色古香、紅色階磚、畫棟雕梁、五脊高聳——槍聲早已遠去,但粵東會館這座具有嶺南建築風格的古建築,仍以紅七軍軍部舊址的魅力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瞻仰。

有著280多年歷史的女兒墻上,神態各異的瓷塑色澤依舊;堂屋正中的蠟塑群像,生動再現瞭鄧小平、張雲逸、李明瑞、韋拔群等老一輩革命傢,在起義前運籌帷幄的重要時刻。

從粵東會館出來,穿過一條嶺南風格古街,跨過中山橋,登上314級臺階,幾分鐘後就可來到雄偉莊嚴的百色起義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形似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又似一桿紅纓槍直指天宇。碑身上,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樣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碑座四周,巨型雕塑和碑旁的蒼松翠柏,營造出瞭莊嚴肅穆的氛圍。

建在迎龍山頂的百色起義紀念館,呈壯民族圖騰青蛙造型。紀念館通過聲、光、電、壁畫、場景復原等方式,展陳瞭起義的全部經過、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文物,包括從百色起義走出去的19位開國將軍和20多位省部級幹部的生平事跡。

在尋訪中,從全國各地前來告慰先烈英魂、瞻仰革命史跡的單位團體和遊人川流不息,引爆瞭百色紅色旅遊市場。“從5月以來,我們每天接待的遊客就有3000-5000人。以往我們12時-15時隻安排1個講解員,現在增加到3個”。百色起義紀念館館長助理、陳列館管理處副主任王昌文說。

百色起義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瞭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後人留下瞭一筆格外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百色發展紅色旅遊提供瞭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

為把紅色旅遊打造成一項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近年來,百色相繼建設瞭鄧小平手跡碑林、百色起義紀念館中軸線景觀以及百色起義英雄雕塑園,不斷豐富整合旅遊資源,使紅色旅遊成瞭促進百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據統計,2005年至2010年,百色市紅色旅遊接待人數達到2558.85萬人次,紅色旅遊綜合收入達到84.55億元。

感受今日老區發展

芒果樹、香蕉林,水稻田、蔬菜地,豐收喜人;一輛輛裝滿貨物的車輛川流不息;一幢幢整潔明亮的農傢樓房錯落有致;一批批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行走在革命老區百色,時時處處能感受到蓬勃發展的生機。在百色起義精神的激勵下,這片紅土地正實現從貧窮、落後向繁榮、富強的偉大變遷。

百色市委書記劉正東說,以百色起義精神為指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百色正致力於打造“中國生態鋁工業基地、亞熱帶特色農業基地、國際旅遊目的地、商貿物流集散地、廣西右江河谷城鎮帶、通邊達海的大西南交通樞紐的‘四地一帶一樞紐’”。

“飲水思源,銘記黨恩”。在田東縣作登瑤族鄉隴窮村瑤寨,8個寫在遠處半山腰兩個大水池池壁上的大紅字顯得格外醒目。

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差、群眾生活困難……昔日的隴窮村以“窮”遠近聞名,有“百色第一窮村”之稱。現在,走進隴窮村,映入眼簾的則是青磚白墻的“小洋樓”、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嶄新的公用大水櫃……在黨中央和自治區的關懷下,通過連續不斷的扶貧攻堅,隴窮村早已舊貌換新顏。

通過開展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桂西五縣基礎設施大會戰、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建設、民族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扶貧攻堅戰,百色市僅在“十一五”期間貧困人口就減少瞭34萬。

以資源換產業,資源優勢正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百色是全國鋁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探明儲量達10億噸以上。近年來,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百色鋁工業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品不斷升級,氧化鋁生產綜合能耗、回收率、水循環利用率等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百色市市長謝澤宇自豪地說,2010年,百色市鋁及配套產業實現工業產值299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達43%,以鋁為主的廣西新工業基地基本形成,千億元鋁產業集群逐漸顯現。

農業方面,在百色國傢農業科技園區輻射帶動下,右江河谷沿岸以中國芒果之鄉、南菜北運基地、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和糖料蔗生產基地等聞名全國,反季節水果、無公害蔬菜和特色種養,成為百色革命老區農業的“金字招牌”。2010年,百色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9.8%。

或黃或紅的番茄、翠綠鮮嫩的香蔥、青翠欲滴的青椒……如今,每天都有一輛輛來自全國各地的大貨車滿載著新鮮的生態蔬菜,從右江河谷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

2010年,百色市完成生產總值550億元,同比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5989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64元,同比增長13%。

正如百色市委書記劉正東所說,百色起義留給我們巨大的精神遺產:那種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那種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那種敢創敢冒、敢負責任的精神,那種無私無畏、團結向前的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這片紅土地定能綻放新的更加美好的容顏。

現場特寫

紅軍村裡歌嘹亮

“正二三月,我們個個忙呀,抓犁又抓耙呀,分田又分地呀,我窮人得翻身,大傢喜連連……”夏日的午後,我們來到百色市田東縣平馬鎮百谷村。人未下車,動聽的《四季歌》便傳入耳畔。30多位身著壯族民族服裝的鄉親,正在演唱紅軍歌曲。

位於右江河畔的百谷村有著悠久的紅色歷史。百色起義時,全村86戶除一戶地主外,有85戶131人參加瞭赤衛隊和紅軍。為敬仰先烈,人們把這片英雄的土地稱為“紅軍村”。革命期間,百谷村赤衛隊和紅七軍戰士創作瞭許多廣為傳唱的“紅軍歌曲”。2004年百谷村的老人們自發聚集到一起,組成合唱團,專門演唱紅軍歌曲。

合唱團50個成員都是紅軍和赤衛隊的後代或親屬,都是農民出身,年齡最大的84歲,年齡最小的隻有32歲。如今,他們已把40多首紅歌演繹得爐火純青,唱紅瞭百色大地。多位黨和國傢領導人都曾專門接見過這個合唱團的主要成員。

為進一步增進瞭解,記者和合唱團的主要成員拉起瞭傢常。

“你們平常還要忙農活,唱歌不影響生產嗎?”

“傢人都支持你們唱歌嗎?合唱團成立以來碰到過困難嗎?”

“傢人都支持我們唱。碰到最大的困難是我們很多老人都不識字,記起歌來有些困難。我們的先輩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參加革命,我們什麼苦難都能克服。”60多歲的合唱團主力隊員談志鈴說。有時候“說”得不過癮,談阿姨幹脆放聲“唱”瞭起來。

大學生“村官”、村主任助理范敏介紹,2010年,百谷村的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成績喜人,全村人均純收入6330元。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百谷村黨總支共爭取和整合資金1000多萬元,硬化瞭全村主要道路。

“如今,鄉親們收入提高瞭,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瞭。”范敏說,上級政府投資70多萬元幫助村裡建起瞭新村部辦公樓,圖書室、閱覽室、計生服務室、學習室、文化活動室、電教室等一應俱全。

“生活好瞭,日子美瞭,唱起歌來更帶勁瞭。”父親和叔叔都曾參加過百色起義的,合唱團最長者、84歲的韋瑞清老人說,先前破敗的百谷村能有如今的嶄新模樣,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都是黨帶著大傢夥幹出來的,希望更多的村子能像百谷村一樣,過上好日子。

臨行前,記者向老人們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學唱一首紅軍村的紅歌,得到熱切回應。

“來來來,打倒他呀反動派,哪怕他國民黨小奴才,聯合起來建立蘇維埃政府……”歌聲從陳列室飄出,一直飄向遠方。
arrow
arrow

    dvz993tz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