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如何構建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課程與課程體系建設是高等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才素質與專業能力的核心環節,在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探討進行課程與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與辦法,圍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是擺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厘清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傳統教育理念認為:傳授知識是教學的主要任務,課程設置應以學科為中心,以一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核心。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傳統課程體系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一是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這種“三段式”線性模式雖重視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卻忽視瞭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科滲透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利;二是將我國高等教育課程分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大類,忽視瞭思想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三是普遍重視必修課程,忽視瞭選修課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造成選修課應用性不強而且范圍狹窄,不利於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四是我國高校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技藝、重思辨輕實踐的傾向,直接影響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實施課程體系改革必須轉變對課程內涵與功能的認識,打破舊有的課程理念,切實加深對課程的理解,科學借鑒國內外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確立具有時代特色的課程觀、教學觀,以適應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在構建創新性應用型課程體系過程中,要合理安排各個專業課程群之間的比例,加強各課程群之間、各學科之間的溝通,註重課程體系的微型化、特色化和綜合化,正確處理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自然科學教育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與專門教育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之間的關系,使課程體系整體達gps車輛監控系統到有效的統一,不斷提高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

構建具有自身人才培養特色的課程體系

圍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編制科學的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決定瞭課程的范圍和設置數量,而課程結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在課程體系構建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圍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學校應在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下,根據社會需求和對教師、畢業生、在校生人才培養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充分調研,在符合學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前提下,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加強知識的適用性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效拓展課程空間,把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拓展到校內課外活動、校外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去,加強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各類人才培養規格都能夠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三方面進行細分,每一種人才培養規格都有相應的課程為保證,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能達到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目標。

實施課程的多樣化改革,著力推進課程結構的彈性化。一是基於所確立的人才培養規格靈活設置課程,促進學生知識、素質與能力的協調發展;

二是基於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壓縮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開設的比例,培養學生鮮明的個性化特點;三是基於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開設具有學術研究性質的創新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四是基於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導向,加大實踐教學課程開設比例,突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

實施課程內容改革,積極推進課程內容動態化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是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核心,教學內容的改革既要同地方本科院校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相一致,也要同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大方向相一致。一方面,要從本科教育的基本規律出發,強調不斷根據學科與專業的發展更新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密切追蹤學科與專業發展的趨勢和前沿動態,加強對本科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學實際問題的研究,註意不斷把自己最新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應用性研究,結合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實際,根據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盡量減少普通理論教學的內容,增加與產業生產、社會應用實踐直接關聯的教學內容,特別是增加與當地經濟、文化、社會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

註重不同學科之間課程的整合,積極推進課程內容綜合化。在課程領域的研究中,課程的綜合化和綜合課程問題是一個越來越受人們重視的內容,高等學校課程的綜合趨勢是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綜合性加強的必然體現。內容綜合化改革的重點可以放在豐富課程的內涵上面,學校從教育系統中的整個課程體系著眼,既從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人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來考慮課程綜合化的內涵,也從各類課程的一體化和課程與教學的一體化的角度來合理開設綜合化課程,使課程內容在鞏固既有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盡可能吸收相近、相關學科知識,提高課程知識增量,從而滿足學生寬厚知識面和創新思維培養的需要。

積極實施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大力開展課堂研究性教學。地方高校應大力提倡探索研究性、探討式、互動式、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式,

科學引導學生解放思想,鼓勵學生善於動手,勇於突破“范式”,主動參與創新;

同時,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逐步建立知識、能力、素質、智慧汽車監控app綜合培養的“四維”課堂教學標準,

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課程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建構、智慧開發等方面的作用,著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主決策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發明創造的能力。

推進課程標準化建設和評價體系改革

以課程規范化為基礎,積極抓好課程標準化建設。課程標準包括課程的技術標準和課程活動的管理標準。課程的技術標準包括課程外在形式上的標準和課程教學內容是否符合人才培養需要的內在標準。課程的管理標準包括課程設置程序、教師任課的申請與認定、課程關系的確定、課程的建設與維護、課程評價,以及不同管理層級對課程管理的分工等課程管理活動。課程標準化建設的目的在於通過嚴格課程技術標準,加強課程的日常監督與管理,強化課程質量標準要求,使課程管理走向程序化、規范化。

科學開展課程評價體系改革,著力構建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評價體系是對於課程這一特定目標進行全面而非線性的評價整體系統。依托一定的體系對課程開展評價,目的在於對課程設置、實施及管理等環節的合理性作出價值判斷,給圍繞課程這一系統的各個主體提供信息反饋,保證課程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傳統的課程評價往往隻註重由目標到結果的直線性評價,過多關註課程實施中的某一個或兩個因素,忽視瞭整個過程的完整性、復雜性、系統性。地方高校應按照所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進行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在取得的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具有多元化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法的課程評價體系。這不單單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當今,在線性評價體系基礎上生成的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較好地體現瞭多元化思維特點,它包括三個相對獨立同時又密切關聯的組成部分,即:以目標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評價、以過程為中心的課程實施評價和以結果為中心的課程效果評價,形成瞭多次循環評價的系統環。地方高校應著力構建發展性課程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被評價者的起點與發展變化的過程,更加重視發展中的個體差異,更加關註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更加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更加重視對某個領域實施多次評價,並不斷給予被評價者反饋信息。改變以往對課程質量印象式、粗略化、主觀性的評價方式,引進合理的量化、細化標準要求,逐步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主觀印象與客觀標準相結合,提高課程質量考核與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本文為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分層分類、應用驅動’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研究——基於OBE教育理念”(項目編號:Z2016M046)的研究成果]

物流車隊管理系統 【作者單位:德州學院】

分享到

【字體:大中小】【打印】【發表評論】【推薦】【糾錯】【關閉】
arrow
arrow

    dvz993tz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